藏族天珠的来历?怎样鉴别?
1、老天珠表面若有朱砂,但日本已能用激光仿制,真伪可通过朱砂分布的“非常态分布”判断。老天珠因年代久远,表面有风化纹(“鱼鳞纹”),仿制天珠则以高温烘烤制作逼真风化纹,鉴别时需观察风化纹是否呈“月轮状”,并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其表面星河图案。天珠穿孔处需与表面色泽、光滑度一致,以乳白色或淡黄色为佳,黑棕色次之。
2、藏族天珠的鉴别 1)由于真品天珠有头道整体白化工序,而白化后的珠体可以做到是完全不透光的,所以“越是透光的珠子,越不要轻易请养”。2)由于型二类镶蚀工艺的特殊性,珠体表面的图腾不可能是非常非常边缘清晰的,所以“图腾线条边缘越是清晰的,越要慎重观详”。
3、科学角度看天珠:其实,西藏本身并不生产天珠,其源头是两河文明产生的蚀刻玛瑙。西方学者认为,天珠上的图案来自古代两河流域的珠子纹样,只是后来有演变和发展。早期的天珠或者说天珠的前身都是蚀刻玛瑙或者玉髓珠,这一论断无论是从考古界,还是收藏圈都是毫无争议的事实。
4、西藏的天珠是如何制成的?天珠最初是由海螺化石打磨而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化石的稀缺,古西藏人转而使用含有玉质物质和玛瑙成分的沉积岩来打磨天珠。这种沉积岩具有强大的磁场,并天然形成规则的图案,主要包括眼球形状,以及三角形、四边形等其他形状。
5、早期的天然天珠是由海螺化石打磨而成,随着化石的稀缺,古西藏人开始使用一种含有玉质和玛瑙成分的沉积岩来制作天珠。这种沉积岩具有强大的磁场,天然形成的图案以眼球为主,辅以三角形、四边形等,被认为具有辟邪的作用。
6、从国内外专家考证及对近代天珠进行物理化学鉴定得到结论:如今的天珠就是强碱、硝雄蚀刻然后用含铅的涂料勾画出来眼睛的工艺玛瑙珠。关于天珠,国家相关部门及世界天珠收藏团体也无法给出其科学的成因及起源释义。
最早出现错银的天珠是哪个朝代
天珠在藏语中被称为“思怡”,寓意美好、威德和财富。其在梵文中被称为“昧自尬”。 早在唐代,天珠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1913年,欧洲人劳弗撰写了《东方绿松石考证》,其中引用了《唐书》及几部唐代经文中的“瑟瑟”一词进行比较考证。
镶金错银的玉雕工艺起源于战汉时期,而镶金错银的天珠之工艺,大约始于唐朝时期,一直延至清中期,均为_廷造办处监造(聘用藏传艺人和金银工匠按官府指定样本而制作)。镶金错银的天珠工艺,相传是唐朝时期由泥泊尔,锡金传入中国。镶金错银的天珠极其珍稀,传世的更为少见。
天珠镶嵌银丝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具体来说: 天珠本身就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天珠是一种珍贵的藏族传统工艺品,通常由贵重的材料如金、银、玉石等制成。镶嵌银丝的天珠更是其中珍品,因为银丝的运用增添了天珠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镶金错银的天珠非常稀有。
那颗天珠是奶白色的,按照市场上的标准,可以被称为至纯,也就是最纯的天珠,是上品中的上品。
马未都问:天珠这个名称是从什么朝代开始出现的
1、早在唐代,天珠就已为人所知了,欧洲人劳弗于1913年撰写了《东方绿松石考证》。他引用《唐书》及几部唐代经文中的瑟瑟一词进行比较考证。并根据陈述,说明最高品位的藏族官员肩上披挂着一串串瑟瑟。奥地利藏学家勒内·德·内贝斯基·沃科维茨于1952年出版的《来自西藏的史前珠》及《西藏的神灵和鬼怪》本书中,称其为猫眼石。
2、马未都称李连杰的珠子为“天珠之王”,是密宗圣物。根据藏史记录,“天珠”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1500年,当时人们将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符咒、图腾等象征图案造型绘在石头上,从而达到提升精神觉悟的效果。藏传佛教所用的天珠,源自藏族同胞的石像崇拜。
3、有一次,马未都到西藏考察,发现一女孩的天珠堪称上品,朋友说:“这得值北京二环一套房。”马未都瞪了一眼:庸俗!还有人说:“最少得3居室,少说1000万!”没想到,女孩直接把天珠给扔进坛城。价值不菲的天珠从一个常年混迹在古玩市场的“散户”,变成了一个自成一派的博物馆馆长。
4、李连杰收藏九眼天珠 被马未都称:天珠之王 在李连杰57岁时,因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他逐渐退出了娱乐圈。但他仍然经常出来做公益。在他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人们发现他的脖子上佩戴了一个奇形怪状的东西——圆圆鼓鼓,黑白相间,有着奇怪的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