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求杜甫资料
1、乙亥玄宗开元二三闰十一月,杜甫二十四岁。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开元二四,杜甫二十五岁。游齐赵。交苏源明。 737丁丑玄宗开元二五,杜甫二十六岁。游齐赵。 738戊寅玄宗开元二六,杜甫二十七岁。游齐赵。 739己卯玄宗开元二七,杜甫二十八岁。游齐赵。 740庚辰玄宗开元二八,杜甫二十九岁。
2、丁亥玄宗天宝六,杜甫三十六岁。在长安。 748戊子玄宗天宝七,杜甫三十七岁。在长安。屡上诗韦济,求汲引。与书家顾诫奢订交,约当此时。 749己丑玄宗天宝八,杜甫三十八岁。在长安。冬日,归东都,因谒玄元皇帝庙,观吴道子所画壁。 750庚寅玄宗天宝九,杜甫三十九岁。来长安。初遇郑虔。
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4、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公元701—公元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老杜是什么?为什么称周邦彦词为老杜之作?
老杜是指杜甫。称周邦彦为词中老杜是王国维先生提出,他曾在《清真先生遗事》中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原因如下:(一) 周邦彦和杜甫的创作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叙事手法,炼字炼句和音律三个方面。
词中老杜是指宋代周邦彦 周邦彦是宋代词坛最有影响的大家,被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王国维称其为“词中老杜”。有《清真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这个老杜当然是类比那个唐代的杜甫诗圣。评价很高啊。其他还有“词中之李商隐”:吴文英;“词中的三位美少年”:晏几道 李后主秦少游。
周邦彦被尊为“词中老杜”,是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其表现为:在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上有集成和创制之功。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妥帖工稳。能集前人成就而独具特色,形成自己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
周邦彦的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的词作表现出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倾向。
周邦彦,被誉为“词家之冠”,其诗词水平之高,远非溢美之词。王国维将其比作“词中老杜”,这既是对其艺术成就的高度肯定,也表明其词作之深邃、之有内涵。周邦彦是北宋时期音乐家,他不仅在音乐上有卓越贡献,更在词作上开创了新的篇章。
不是的。被誉为词中老杜的是人是周邦彦,周邦彦精通音律,曾经创作过不少的新词,其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在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近人王国维称其为词中老杜,所以词中老杜指的是周邦彦。
登高的作者
杜甫的《登高》表达了作者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全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展现了诗人杜甫对长年漂泊生活的深切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忧伤。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象,后半部分则表达了诗人的悲凉心境和对未来的迷茫。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奈。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这首诗运用了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营造了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全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牧的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他是宰相杜佑的孙子,杜从郁的儿子。26岁时,杜牧在大和二年考中进士,随后被任命为弘文馆校书郎。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生于803年,卒于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他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26岁时中进士,历任弘文馆校书郎、江西观察使幕、淮南节度使幕等职位,并在国史馆参与修撰工作,后任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及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杜牧生平简介: 基本信息:杜牧,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人,是唐代文学家、大和进士,杜佑之孙。 仕途经历: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个人介绍 基本信息:杜牧,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人,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杜佑之孙。仕途经历:大和年间进士及第,历任多个官职,包括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等,晚年曾任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因其晚年居住在樊川别业,故世称杜樊川。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和散文家。以下是关于杜牧的详细简介:基本信息 姓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 生平时间:公元803年至约853年。 籍贯:京兆万年人。家族背景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出身名门望族。仕途经历 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后授弘文馆校书郎。
杜牧生平简介:基本信息:杜牧,唐京兆万年人,字牧之,杜佑之孙。仕途经历: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谁知道杜甫资料
1、壬申玄宗开元二0,杜甫二十一岁。游吴越。 733癸酉玄宗开元二一闰三月,杜甫二十二岁。游吴越。 734甲戌玄宗开元二二,杜甫二十三岁。游吴越。 735乙亥玄宗开元二三闰十一月,杜甫二十四岁。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开元二四,杜甫二十五岁。游齐赵。交苏源明。 737丁丑玄宗开元二五,杜甫二十六岁。
2、杜甫画像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3、基本信息: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出生于公元712年,逝世于公元770年,原籍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他与李白并称为“大李杜”,以区别于李商隐和杜牧的“小李杜”。杜甫也常被后人尊称为“老杜”。生平经历:杜甫少年时代游历广泛,曾赴洛阳应举但未中。
4、唐萧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往长安,次年春天才得脱身。在被迫留居长安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春望》就是作于此时的一篇代表作。
5、杜甫(公元712年2月12日~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6、谁有杜甫的资料?杜甫(712~770),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本襄阳(今属湖北)人,后徙河南巩县。他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流亡,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全貌,被后人誉为“诗史”。
杜甫,为什么后人称他为诗圣?又为何称他的诗为诗史?
1、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如下: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忠君爱国。自身身处困境之中,却还能关心广大和自已一样的人,这种博爱的情怀,是当得起圣人称号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表现的就是这种情怀。
2、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明代著名诗人、学者杨慎在《词品·序》中首次用“诗圣”来称呼杜甫。这一称呼被后世沿用。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3、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4、后世称杜甫为“诗圣”,是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甫诗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和情怀,如忠义仁爱、忧国忧民等。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
5、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6、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映历史变迁:杜甫的诗歌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唐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包括政治动荡、战争苦难、民生疾苦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